地震的频发,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都无疑是我们更不想看到的。就更近几年的几次大地震,08年的汶川地震和10年的玉树地震给我国四川地区和青海地区的人民带来沉痛的打击,房屋倒塌,亲人离去,我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我们抵御不了地震的发生,就只能在地震过后,做好地震之后的救灾工作,而对于地震之后一些建筑垃圾的处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废建筑材料同时会减小建筑垃圾处理中的困难。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更频繁地区,历史上也多次遭受强烈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中遭受较大潜在地震威胁的城市之一。据历史记载,当年泉州发生大地震,城内外楼房全部倒塌,家园重建迫在眉睫,然而那些残垣断壁,那些破碎的砖、石、瓦、木吸引了泉州百姓的目光,工匠们就地取材,废料信用。“ 出砖入石,是泉州传统民居在墙体用材与砌筑上的一种基本形式,石为竖砌,砖为横迭, 前后砖石对搭,用灰土砂浆砌筑, 砌到一定高度后石与砖互相对调,以使受力状态平衡。由于砌筑时将红砖略徽突出,毛石稍稍内缩所以俗称“ 出砖入石“。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只要是可利用的材料, 均可以用来砌筑, 砖可以用来砌墙, 瓦片, 甚至是废弃的石磨、牡砺壳、珊瑚石等等也都可以用作墙体材料。这样的建造,具有建造过程的偶然性,或者说房屋也有了自己的建造故事寄托了灾民重建家园时对祥瑞平安的期望或者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绪。以至于有人把这种砖墙构造与“ 百钠衣” 联系起来,更在墙体砌筑过程中嵌入祈福祛灾的愿望。
在现代建筑中,建筑废材料要是重新被用来做建筑材料肯定是不能直接利用的,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工序,大物料经过破碎才能被再利用。现代化的破碎筛分设备——移动破碎站是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一把利器。由于建筑废弃物的坚硬、物块大等特性,使得对这些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方面有一定的困难,普通的破碎机对于这些大物料破碎起来效率极低,造成破碎成本的增加。使用新型的建筑垃圾破碎站,可以无地域限制的将垃圾处理现场的物料进行基本粉碎,大大提高了破碎效率。经过破碎之后的建筑垃圾可以重新被用作建材,如制再生骨料,或者制再生砖,绿色环保,同时步入了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