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建筑倒下,新的高楼拔地而起,对于当前城市化步伐加速迈进的许多城市来说,这已经成为最平常不过的景象。但在城市日新月异的背后,却是包括残砖烂瓦、断壁残垣在内的建筑垃圾大量产生。垃圾围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建筑垃圾围城。
“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在15.5亿吨左右,可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在8亿吨左右。而在北京,每年拆迁形成的建筑垃圾有1000万吨。它们对资源和环境都造成了沉重的负荷。”长期关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家珑说,现在北京市的建筑垃圾几乎占到了全市垃圾总量的一半。
城市要“突围”,建筑垃圾的处理成为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难题。近日,北京市公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处置能力以及综合利用等方式,使201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到80%。《意见》的出台,有望为北京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注入新的动力。
与韩国、日本等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率超过95%相比,我国目前建筑垃圾再利用率普遍不超过5%,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
“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建筑垃圾再利用在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方面的技术还有一定差距,但目前的问题不在于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上。”陈家珑说,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已经相继开展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践,目前尤其是建筑垃圾再生砖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并得到实际应用。建筑垃圾处理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也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实际需要。当前有些处理利用技术,我国可以说还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有的处理技术完全可以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